Page 83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83

多的探索与猜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课文最后的总结,再次强调了“鸟类恐龙起源”的假说,表明了科学家继续探索
                 的目标与愿景。综观全文,从第 1 自然段提出假说,到第 2 自然段寻求化石证据,再
                 到第 4 自然段介绍演化过程,作者的介绍逐层深入、逐渐铺开,言之有据、言之有序,

                 让我们领略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神奇魅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课文中的不少句子表达很准确,如,“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
                 年前”“其中,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,越来越像鸟类……”,句中“大约”“一
                 些”这些词都体现了表达的严谨。此外,文中的一些句子也饱含情感,在课文第 2 自

                 然段,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为“鸟类恐龙起源说”作出的贡献,细细品读文本语言,我
                 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自豪感。课文说“我国科学家”,不说“中国科学家”,虽一字之
                 差,却带着一定的情感倾向。说“中国科学家”显得客观冷静,而说“我国科学家”
                 则带有一定的自豪感。再如,“首次发现”“欣喜若狂”这些词读了让人自豪、兴奋,“点
                 睛之笔”更体现了这个发现的重大、重要。透过这些词句,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流露

                 在字里行间的自豪之情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课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形态不同的恐龙,有体型庞大的,有体型小巧的;有两
                 足奔跑的,有四足行走的……特别是图中的一些恐龙长有一对翅膀,它们有的生活在
                 地面,有的在树木间跳跃。插图将文中对恐龙的介绍形象地展示了出来,能激发学生

                 的学习兴趣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目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目标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1.  能在阅读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,并尝试解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2. 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3.  能简要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建议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建议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时,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,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,并能记
                 录、梳理问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借助课后题的示范和要求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,当然不是学生提出的
                 所有问题都能解决,在这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。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,
                 如联系上下文、联系生活、查阅资料、请教他人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《琥珀》教学时,教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,提出不懂的问题,问题的角度可能



                 80







          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/8/31   9:06:52
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   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