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0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20
朝纪念日。
(设计意图:句子转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,更能体会毛主席此时的内心世界。)
第二部分(5 ~ 10 自然段)
(1)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,仰起头,望着天花板,强忍着心中的悲痛,目
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。
①引导学生通过毛主席的动作、神态体会他内心的痛苦,从中感受他非常想把岸
英的遗骨归国安葬。
②抓住关键词语“强忍、无限的眷恋、仰起头望”体会主席内心的痛苦,并进行
朗读指导。
板书:神态
(2)“儿子活着不能相见,就让我见见遗骨吧!”毛主席想。然而,他很快打消
了这种念头。
①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多么想见见儿子最后一面。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,自
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,怎能不想见见儿子的遗骨呢?这个要求对于一个父亲来
说是合情合理的。
②指导学生理解“很快”一词说明毛主席在有了让爱子遗骨归国的想法后,马上就
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,表现出了他的理智和宽广的胸怀。引导学生体会他的伟人胸襟。
(3)他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?不能因为我是主
席,就要搞特殊。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?岸英是我的儿子,也是
朝鲜人民的儿子,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。”
①指导学生进行句式转换。
反问句“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?”转换成陈述句“每个战士的血肉
之躯都是父母所生。”
②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体会毛主席的伟人胸襟。
(4)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,那神情分明在说,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?
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?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,右手指指写字台,示意秘书将电
报记录稿放在上面。
①指导学生理解“踌躇”是什么意思?毛主席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,为什么还会
“踌躇”?
预设:“踌躇”是“犹豫”的意思,这也说明毛主席此时心里依然是矛盾的,一
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,岸英就永远留在异国他乡。这是一个艰难
的抉择,他不能马上下这个决心,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。
②引导学生通过毛主席的神态描写体会毛主席的慈父情怀。
板书:神态
③组织学生朗读第(3)句和第(4)句,体会“踌躇”的内心,感受毛主席的艰
117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17 2021/8/31 9:06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