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2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12
视剧,交流对四大名著的初步认识,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,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
铺垫。)
3. 板书并齐读课题
4. 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指导(课件展示)
导:我们在读中国古典名著时,时常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,影响
我们的阅读。现在,老师指导大家学习几种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:
(1)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或语句,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测相关意思。
(2)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先猜测大致的意思或者跳过这一部分,再接
着读下去,读完整的故事。
(3)通过查相关资料、观看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方式,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。
(设计意图:明确具体阅读方法,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。)
二、学习阅读方法,自主阅读课文,整体感知
请同学们运用以上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试着按照起因、经
过、结果的顺序,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。
预设:
起因:周瑜妒忌诸葛亮,让他三天内造十万支箭。
经过:诸葛亮向曹操“借”了十万支箭。
结果:周瑜自判自己不如诸葛亮。
(设计意图:学习运用阅读方法,扫除阅读障碍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。)
三、交流阅读方法,细读对话部分
1. 在阅读的过程中,你遇到了哪些不理解的词语,是怎么解决的?
预设 1:不知道“军令状”是什么意思呢?我联系上下文,猜测可能是类似打仗
之前的保证书。
预设 2: 江面上雾很大,敌人忽然来攻,必有埋伏,我们看不清虚实,不要轻易
出动。这句的“虚实”一词不太明白,我跳过去读下一句,感觉应该是真实情况的
意思。
小结:非常好,我们在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,遇到不理解的词或语句,就可以这
样联系上下文去猜测大致的意思。如果猜不出来也没有关系,可以跳过这部分,接着
往下读,可能读了后文,你就理解了。
(设计意图:细读对话部分,让学生初步尝试学习猜读、跳读等阅读古典名著的方
法。通过解读对话,初步感受诸葛亮、周瑜的人物形象。)
2. 运用猜测和跳读的方法,默读第 2 自然段,用横线画出周瑜说的话,用波浪线
画出诸葛亮说的话。思考并讨论:这么难的事,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?他立
下军令状后,周瑜为什么很高兴?
预设 1:我猜诸葛亮对借箭一事胸有成竹,想好了应对计策。
109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09 2021/8/31 9:06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