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2 - 语文出版社--小初衔接--教师指导用书
P. 142
是小年,作者重点写“祭灶王”的习俗。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写“除夕”,
作者则围绕关键句“除夕真热闹”,写了家家赶做年菜、男女老少穿新衣、贴对联和
年画、灯火通宵、鞭炮不绝、吃团圆饭、祭祖、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,呈现出
一幅辞旧迎新、阖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。写“初一”,则抓住这一天人们的活动特点,
先写“全城都在休息”,然后分别写男人们、女人们、小贩们、孩子们的活动,重点
写孩子们逛庙会,有详有略,突出“初一”这一天的习俗特点。“元宵节”这一天,
作者略写放花炮、吃元宵,重点描绘了“处处悬灯结彩”的场面,能使人深刻感受到
元宵节的“火炽而美丽”,日子的“美好快乐”。
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,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,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
简单提及,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,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,使整篇文章完整
流畅。
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,前后衔接自然,首尾呼应。如,由“多数铺户在初
六开张”过渡到“元宵节”这一内容时,作者写“元宵(汤圆)上市,春节的又一个
高潮到了”。“除夕真热闹”,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;初一拜年、逛庙会,虽“光景与
除夕截然不同”,但同样热闹,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;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,明月当
空,处处悬灯结彩,家家吃元宵,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。一个“又”字,表现出作
者在结构文章,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。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,作者用“一眨眼,
到了残灯末庙,学生该去上学,大人又去照常做事,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”一句承
上启下,还与课文的首句“按照北京的老规矩,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”
相呼应,使文章结构完整,浑然一体。
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,朴素自然,“京味儿”十足,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
添了一份情趣。如,“腊七腊八,冻死寒鸦”,引用老北京俗语,富有民俗色彩,形象
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。又如,“孩子们喜欢吃这些
零七八碎儿”“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”“腊月和正月,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
时候”,句子中“零七八碎儿”“玩意儿”“闲在”这些词语,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
和地域色彩,因质朴而真实,令人倍感亲切。文中还有很多老北京人熟悉的生活细节,
表现出浓郁的“京味儿”。如,“这种粥是用各种米,各种豆,与各种干果(杏仁、核
桃仁、瓜子、荔枝肉、桂圆肉、莲子、花生米、葡萄干、菱角米……)熬成的。这不
是粥,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”,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,把粥比作“小型
的农业产品展览会”,说明粥的材料丰富,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。又如,“到
年底,蒜泡得色如翡翠,醋也有了些辣味,色味双美,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”,
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,写出老北京人过年吃饺子要就着腊八蒜的习俗,极富生活气息。
2. 《腊八粥》内容介绍
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《腊八粥》的前一部分。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
触,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,写他盼粥、分粥、猜粥、看粥、喝粥的过程,将甜蜜温馨、
139
衔接教材教学指导手册--8-23--1改.indd 139 2021/8/31 9:06:55